大会现场
7月26日,以“产教协同:创新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的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在河北廊坊召开。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、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,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、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共同承办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,河北省廊坊市委书记李国勇,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,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,同济大学校长、党委副书记郑庆华,中国商飞公司原副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赵越让,学会监事长孙维杰,副会长、秘书长姜恩来,秘书处副秘书长吴英策等领导出席大会。会议分别由姜恩来和吴英策主持。
杜玉波致辞
杜玉波在致辞中指出,如何走好产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之路,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一是要把握产教融合新内涵,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。高校与企业要贴紧靠实、“捆绑式”发展,构筑“协同育人、协同办学、协同创新”的人才培养新机制。二是要探索科研组织新模式,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。通过有组织科研,打通基础研究、应用开发、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,构建教研一体、学科交叉、联合攻关、产教融合的新格局。三是要打造产教融合新体系,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推动建立具备整体统筹协调功能的融合发展体系,完善知识产权重点保护的专项服务体系,探索系统配套的激励赋能政策体系。
李国勇致辞
李国勇介绍了廊坊现代商贸物流产业、电子信息产业、大健康产业三大经济产业的发展情况。他表示,近年来廊坊市委、市政府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地方相关政策,已取得一些成绩,通过设置研究院中试孵化基地、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,与清华、北航、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,将企业所需和学校所供真正对接起来,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武世兴作主旨演讲
武世兴作题为《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,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》的报告时表示,在“四新”建设过程中,要打造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新生态,更加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;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,构建政府、企业、高校院所和社会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创新体系;打造产教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,设置跨院系、跨学科、跨知识领域复合型课程;以数字化构建产教融合教育的新形态,建设国家高教智慧教育平台,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,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。
谢俐作主旨演讲
谢俐作题为《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形势与任务》的报告时指出,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政策保障、法制建设、实践探索、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,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,推动产教融合任重道远。为此,要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部署,科学把握推动产教融合体制增效的方法路径,加强政府统筹、聚焦产业发展、发挥企业作用、创新组织形态、压实学校责任,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郑庆华作主旨演讲
郑庆华作题为《共识、共创、共赢,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培养卓越工程人才》的报告时指出,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,是应时代急需、应国家急需、应企业急需,要通过政府、高校、企业、产业的协调和联动,搭建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平台,真正形成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“四链”融合的新机制和新生态。
赵越让作主旨演讲
赵越让作了题为《广纳天下英才,绘就大飞机梦》的报告,他介绍了中国商飞集团发展情况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。表示集团汇聚高精尖人才,实施拔尖计划,深入推进产教融合,目前已联合国际航空公司、南方航空公司、东方航空公司等五家企业,以及清华、上交、北航等22家院校成立了大飞机产教联盟,推动民机制造业与民航运输业融合发展。
姜恩来主持会议
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,河北省委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,学会常务理事、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董事长焦殿成分别致辞。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,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孙世钧,分别作题为《融入、融汇、融通,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》和《产教融合的思考与实践》的主旨演讲,从不同角度探讨推进产教协同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、新思路、新举措。河北省委教育厅副厅长张春生,廊坊市委秘书长张平,副市长、临空经济区(廊坊)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丁凌,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秘书长陈伟和来自高校、行业、企业等10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。
刘林致辞
贾海明致辞
罗延安作主旨演讲
焦殿成致辞
孙世钧作主旨演讲
吴英策主持会议
会上举行了产教融合项目签约仪式。作为学会“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”的优秀案例,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迪文科技有限公司、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,产教融合研究分会推荐的优秀案例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与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、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与学堂在线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。此外,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与延边大学等十三所高校、河北航空投资集团、河北临空集团、阿提哈德航空培训学院、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等分别签订合作协议。
本次大会是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产教融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旨在探讨产教融合的新内涵,打造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样板,凝练校企协同育人的新经验,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